瑜伽中的呼吸法你懂多少呢?
呼吸控制属于瑜伽习练中不可缺少的艺术,它能赋予习练者调控情绪的能力,带来内心的宁静、专注。呼吸控制法犹如一座桥梁,将瑜伽习练者从单纯身体层面的锻炼跨越到内心的拓展,从而成为自我实现之旅的关键点。
帕坦迦利大师所著的《瑜伽经》中讲到过呼吸控制(Pranayama)。它的重要性不仅不亚于体式(Asana),更是达成瑜伽极为重要的一步。
呼吸控制属于瑜伽习练中不可缺少的艺术,它能赋予习练者调控情绪的能力,带来内心的宁静、专注。
呼吸控制法犹如一座桥梁,将瑜伽习练者从单纯身体层面的锻炼跨越到内心的拓展,从而成为自我实现之旅的关键点。
虽然呼吸控制很重要,但仍然有习练者只是专注在瑜伽体式的习练上,对呼吸的关注不高。
体式中的呼吸
Pranayama 实际的意义是呼吸运动中的暂停。梵文中Prana的意思是呼吸,ayama是暂停(中止)。在现代瑜伽文献中,Prana 即便是复合词Pranayama,也常被理解为精微的精神能量或者微妙的宇宙元素。
在瑜伽练习里,呼吸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无论是体式,还是冥想,都离不开呼吸的辅助和支持。
如果你仔细观察不同体式中气息的接触,你会察觉到在不同的体式中,气息触及了身体的不同部位。即便是你深吸一口气或深呼一口气,每次气息与身体的接触部位都会有所不同。每一次呼吸,气息有时接触了内在部分,而有时则接触了外在部分或中间部分。
当做一个深吸气或深呼气时,你的联结仅仅是气息触及的那个部位,而忽略了其他部位任其干涸没有知觉。土地干涸,就会龟裂。同样,凡气息触及之处皆被滋润,而未达之处仍旧营养不良。也就是说,一边在进展而另一边却在衰退。当练习体式时,要学会观察气息的入或出,气息要与躯干均匀地接触。
呼吸控制法
正常呼吸的流动是不规律的,随着人们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而变化。因此需要谨慎而专注地将曲折的呼吸之流规律化。当我们将这份专注带入吸气和呼气的流动之中时,呼吸控制法便开始了。
呼吸控制法的练习不仅去除了智性之光朦胧的面纱,而且使心意成为冥想的恰当工具。——B.K.S.Iyengar
呼吸控制法包括吸气( puraka)、呼气( recaka)以及止息(kumbhaka)。吸气和呼气的伸长和延长是时间(kala)。当通过有节律、顺畅的呼吸流动保持住精确的移动( samkhya)时,吸气止息和呼气止息由躯干(desa)完成。
了解在吸气中,因果体( karana-sarira)从内在的深处向着身体的广阔之处移动,用空( akasa)覆盖了躯干大部。吸气后止息( antara kumbhaka)就是尽量长时间地保持住那个已被创造出来的空,而不缩小它的区域。在吸气后止息中因果体、精微体(suksma-sarira)和粗钝体融为一个单元。
在呼气中,粗钝体(desa)经由内在身体,向最内在的身体移动并融入其中,在那里没有收缩而是在“空”中消退。在呼气后止息( bahya kumbhaka)中,在粗钝体、精微体与因果体融合之处,会有浑然一体的感觉,这就是呼吸控制法。
注释:
因果体(karana-sarira):人的三体当中最深的一体,包含愉悦的灵性层;
精微体(suksma-sarira):人的三体之一,这层躯壳负责支持心智、精神活动和个人意识;
粗钝体(desa):人的三体之一,物质或会毁坏的东西,包括死亡时会毁坏的结构层。